假性耳石症这类发作性眩晕需警惕
先看看以下四个经典案例,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患者? Case1 图1A.T1WI增强B.T2WI增强C.轴位增强D.矢状位增强;第4脑室底可见一团块状长管影,脑室、延髓、相邻小脑半球明显受压,增强扫描病灶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信号,信号欠均匀,其内可见条管状流空血管影 患者女性,29岁,主因「发作性眩晕3个月」入院,眩晕发作时为视物平移感,持续约数秒,多与体位、头位改变有关,平躺时较重,翻身后明显好转。查体:昂伯加强(+),向左侧倾倒,余神经系统查体(-),临床考虑为不典型BPPV,予以复位效果不佳,后头颅核磁提示第四脑室占位,术后病理提示髓母细胞瘤,术后眩晕消失。 上下滑动,查看病例资料,余下相同 Case2 图2T2WI显示右侧延髓背外侧病灶 患者男性,38岁,主因发作性眩晕就诊,患者头部向右转时出现眩晕,伴头晕恶心,伴口角麻木,伴走路右偏,持续数分钟后消失,患者头位呈右下方位时可诱发眩晕,无肢体麻木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入院第二天耳鼻喉专科检查发现:右侧声带麻痹,入院第三天头颅MRI显示:右侧延髓背外侧梗死,明确诊断为Wallenberg综合征。 Case3 图3T2WI显示在横截面(A)中观察到小脑半球和蚓部的萎缩,矢状切面(B)中可见小脑扁桃体稍下移 患者女性,57岁,主诉头部位置性眩晕7年,主要表现为坐下起立时突发眩晕,持续数秒钟。家族史:祖母、母亲、舅舅等均为脊髓小脑变性6型(SCA6),头部MRI检查显示小脑半球和蚓部的萎缩,最后被诊断为SCA6。 Case4 图4DWI显示位于第四脑室背外侧的急性梗塞 患者,男性,75岁,既往高血压病史,主诉发作性眩晕就诊。患者仰卧位时,头部转向左侧几秒钟后出现眩晕和向左水平带扭转的眼球震颤,持续约1分钟后消失,无眼肌麻痹、无力或小脑共济失调等。Epley复位治疗失败。MRI显示位于第四脑室背外侧的小梗塞。 中枢性位置性眩晕(centralpositionalvertigo,CPV)是一组中枢源性的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其临床特点以及变位试验的特点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相似,鉴别困难,也被称之为假性BPPV,因其不良的预后也称为「非良性位置性眩晕」。今天我们就一起系统学习下中枢位置性眩晕的相关知识。 引起CPV的病因分类 所有眩晕病因中,CPV可能占到1%。除了偏头痛是CPV的良性病因,其他包括肿瘤、卒中、感染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均预后不良,而中枢性位置性眩晕可能是这些疾病的首要表现,以上四个案例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上需要警惕中枢性位置性眩晕。 根据文献报道的疾病病因,CPV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脑血管病:如Wallenberg综合征、小脑梗死/出血、后循环TIA;脑肿瘤:如桥小脑角肿瘤、第四脑室肿瘤等;其他原因:偏头痛、多发性硬化、SCA6、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作性共济失调综合征等。如何从BPPV中筛出CPV呢? 此外,眼震定位对于鉴别外周性和中枢性眩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通过对眼震的定位,可以辅助我们进行临床诊断: 1.外周性眼震定位 管耳石症的眩晕有以下特点: 潜伏期:头位改变1~4秒后出现眩晕 短暂性:眩晕持续不到1分钟 转换性:头回到原位可再次诱发眩晕 疲劳性:多次头位改变后,症状逐渐减轻 注意:对于目前争论较多的嵴帽耳石症、多半规管耳石症、轻嵴帽等,下这些诊断需谨慎,需要重点与中枢性眩晕做鉴别。 2.中枢性眼震定位 需要警惕的征象 头痛:部分第四脑室肿瘤患者会出现颅内高压症状,并出现脑膜刺激征;或偏头痛会模拟管石症的眩晕特点,但是此类病人会出现较为典型的偏头痛发作特点;后循环梗死患者部分可出现头痛,尤其是颈枕部。 第Ⅱ~Ⅻ颅神经定位体征:如眼肌麻痹、偏侧面部或肢体麻木、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言语不利、伸舌偏斜等。 家族史:比如SCA6为遗传病,在的一篇文献里提到,在25例SCA6患者中有21例(84%)观察到位置性眩晕,这提示:位置性眩晕可能是SCA6一个独特的临床表现,此时询问家族史会帮助我们诊断。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如果有此类的既往史,要想到CPV的可能。 行耳石复位治疗后效果不佳。 结语 临床医师在接诊过程中不要将耳石症的诊断泛化,对于眩晕症状描述不典型、变位试验不明确、复位治疗效果不佳者,应特别注意与中枢性位置性眩晕的鉴别。 策划陈文筱投稿 sakura_ tom.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atea.com/xytcx/8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抚医微视频带您了解治疗晕车晕船耳石症等眩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