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传统医学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医学概况 世界三大传统医学体系——中医学、印度医学、希腊-阿拉伯医学都形成于亚洲(分别在中国、印度和西亚)。 “传统医药”中的“医药”既包括理论化了的医学和药学,也包括不具备理论体系形态的民间医术和药物。符合前述含义的传统医药学有三种:中医学(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印度医学(IndianMedicine,或AyurvedicMedicine)和希腊—阿拉伯医学(Greco-ArabicMedicine)。至于民间医药,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或地区,都有它自己的民间医术和药物。 给“传统医药”下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定义:传统医药是指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的古代就已经形成了的,一直传承到现在,在当代医疗保健实践中仍在应用的医药学体系和民间医术及药物;传统医药学体系包括中医学、印度医学和希腊——阿拉伯医学。 l印度医学 印度医学又称阿育吠陀医学(AyurvedicMedicine),形成于公元初期的古代印度,以被称为“古印度医学百科全书”的《睹罗迩本集》的问世为标志。印度为人类古代文明的四大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即出现了有文字、有城市、有较发达的纺织、制陶、金属加工等手工业的早期文明,即哈拉巴文化。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年),主宰印度的雅利安人开创了以罗门教为核心的吠陀文化,也开启了印度古代哲学和自然哲学的源头。记述吠陀时代各种知识、思想、传说的文献汇编有四大部,即《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其中,《阿闼婆吠陀》(问世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七世纪)中已经包含有不少医药方面的内容,涉及人体结构、生理、胚胎、疾病、药物、治疗等方面;不过,这一时期的医药还没有基于自然主义的基本理论,而是一种巫医。作为四种副吠陀(对吠陀的补充和演绎)之一的阿育吠陀是关于植物和医药的知识。在梵文中“阿育”意为生命,“吠陀”意为知识、学问。阿育吠陀意指生命之学,是印度医学理论的源头。阿育吠陀涉及人体的四个部分,即肉体、思想、智慧和灵魂,它主张人通过饮食、医疗和养生手段来祛病、健身和延寿,强调整体思想及天人相应的理念。 咯罗迎既是阿育吠陀最著名的传人,也是当时印度医药知识的集大成者。他系统地总结了过去和当时的医药知识,并上升到理论层面,从而创立了完备的医药学体系—印度医学。由于印度医学理论发源于阿育吠陀,故今人通常以阿育吠陀医学来指称印度传统医学。 印度医学的基本理论是五元素学说和三体液学说。五元素学说是吠陀文化中的一种自然哲学学说,用于医学中以阐释人的生理。五元素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土、水、火、气和空五种基本元素组成,人的组织器官也是由这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在被摄入人体后补充人体中的相应元素。三体液学说认为,人有三种体液—气、胆汁、粘液,三体液是否平衡决定着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状态,疾病是因为内外因素导致三体液失衡,而治疗则是通过药物、食疗等手段恢复三体液的平衡。 印度医药学体系涵盖了生理(含解剖)学、病因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药物学、临床各科和养生学等各个方面,内容完而丰富。印度药物学中包括的药物(植物、动物、矿物)达多种,药物的剂型包括汤剂、散剂、丸剂、油剂等多种形式。值得强调的是古代印度医学的眼科和外科很发达,超过了同时期的其它医学体系。 此外,有人认为瑜伽(Yoga)和悉达(Siddha)是印度的另外两种传统医学。实际上瑜伽只是吠陀体系中的一种修炼方法,后来衍生为一种养生保健方法,本身并未构成一种单独的医学体系,应该是阿育吠陀医学中的一个部分。而悉达的理论基础与阿育吠陀并无不同,只是阿育吠陀医学中的一个流派,也并非医学体系。因此,印度传统医学等同于阿育吠陀医学。 古代印度文化有很强的放射力,影响了周边许多国家和地区。印度医学不仅盛行于整个南亚次大陆,也传播到中国、斯里兰卡、东南亚、蒙古、中亚和西亚。其中,印度医学在古代向中国、南亚、东南亚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佛教这一载体。 文章作者与印度阿育吠陀医生讨论印度传统草药传统 l希腊—阿拉伯医学 希腊—阿拉伯医学(Greco-ArabicMedicine)起源于古代希腊而形成于8—12世纪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是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其版图覆盖了阿拉伯半岛、中亚、西南亚、西亚、北非、南欧(西班牙)。随着帝国的建立,阿拉伯人以其自创的伊斯兰教为核心,广泛吸收了当时先进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两河流域文化、叙利亚和埃及文化,并加以融合和发展,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伊斯兰文明。希腊—阿拉伯医学即是伊斯兰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中医学、印度学分别原产于古代中国和印度所不同的是,希腊—阿拉伯医学在严格意义上应是欧洲古希腊—罗马医学的继承与发展。它以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古罗马医学家盖仑的学说为基础,进一步加以演绎和完善:把帝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医药经验与知识加以整合,还吸收了中国医学和印度医学的部分内容(如中医脉诊),经过系统的整理和创造性发挥,形成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医药学体系,大大超越了古希腊—罗马医学的水平。 希腊—阿拉伯医学的内容包括生理(含解剖)学、病理学、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药物学、食疗学、摄生学等各个方面。构成希腊—阿拉伯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四元素(土、气、水、火)、四性(寒、热、湿、干)、四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液、黑胆液)、三灵气(生命灵气、精神灵气、自然灵气)和器官论。希腊—阿拉伯医学用这些基本概念来阐释人的生理过程、发病原理和治疗法则。 由于广泛吸收了从中亚、西亚到北非、南欧当时众多地区和民族的医药经验,希腊—阿拉伯医学的诊疗手段非常丰富多彩,不仅有药物的内服和外用,也有多种多样的非药物疗法,包括手法和手术等。单就药物疗法而论,十世纪阿拉伯医学所用的药材(植物、动物、矿物)己达多种,而药方则数以万计,既有单方也有复方。药物的剂型则有汤液、散(粉)剂、膏剂、油剂、丸剂等多种形式。阿拉伯药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给每一种药物定“级”,即根据药力的强弱将所有药物分为l、2、3、4级,这一工作始于古罗马的盖仑,而由阿拉伯药学家完成。 希腊—阿拉伯医学在阿拉伯帝国时期即向外传播,帝国解体后向外传播的活动也并没有停止,传播的范围遍及欧洲、中国、蒙古、南亚、东南亚。 阿维森纳《医典》以译述古罗马医学家盖伦的学说 l跨地域传播与本土化及其易名 前述三种传统医学体系分别形成于古代世界三大文明中心,早在古代就伴随着这三大文明传播到周边国家甚至更远的地方,并在这些地方“落地生根”,也就是实现本土化。 一种医学体系传播到与其起源地不同的另一地域,并被当地接受以后,当地医家会遵循该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论进行实践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由此会形成新的观点、学说、方法、技术,同时往往也吸收当地已有的医药知识与经验,将它们整合到该医学体系中,由此丰富和发展传来的医学体系,并赋予该医学体系以当地文化及医药资源特色,这就是医学体系跨地域传播后的本土化。 各种本土化的外来医学往往被赋予不同的名称(易名)。在印度本土化的希腊—阿拉伯医学被称为Unani,在阿拉伯国家希腊—阿拉伯医学常被称为伊斯兰医学(IslamMedicine);在中国西藏和内蒙古本土化的印度医学分别被称为藏医和蒙医,在中国新疆本土化的希腊—阿拉伯医学被称为维医或维吾尔医,在韩国本土化的中医学被称为韩医学或东医,在日本本土化的中医被称为汉方医学,在越南本土化的中医学被称为东医。 本土化的一种医学有其自身的地域特色,在某些局部有着与“源”医学不同的内容,但就其核心概念、理论、方法论而言,本质上仍属于其“源”医学体系范畴。 具体国家及地区 l中国香港/HongKong,China 香港的传统医药是中医药。自古以来,港人就有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传统习惯。 为了发展香港的中医药,特区政府于年颁布了《中医药条例》,成立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为香港中医学从业人员建立了一个系统训练及注册制度。目前,香港登记在册的中医师有人,其中人是注册中医师。 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都开办了中医学课程,全力培养本地中医师。 近年来,香港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已有一定的发展。除了已成立18年的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中心外,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等也陆续建立了中医药研究中心。还有一些学会、中医学院、中药研究所等也致力于开展各种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活动,出版一些学术杂志。 从年始,香港赛马会资助5亿港元成立中医药研究院,用于中药新产品的开发。 目前,香港中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约1.2万,出售中成药己达种,其中,中成药的80%,药材和饮片的90%是从国内进口,有中成药厂60家,中药饮片厂30家,多个药材饮片批发商,多个批发点和1多个零售药店。从年开始,香港对中药开始实行注册制度。 l中国澳门/Macao,China 澳门的传统医药以中医药为主。在澳门,97%的华人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有使用中医中药的习惯,澳门居民对中医中药有很大的需求。澳门的中医药行政隶属于政府的卫生及社会事务政务司。中医医师执业要在该司办理登记手续,中药药房也归该司管理和监督。目前,澳门中医药的地位处于“在野”派别之内。 澳门的社会民众团体很多,有中医学会、中医药学会和中药业公会,负责加强与海内外中医药组织机构开展学术交流。目前,澳门有注册中医师多人,注册中药房多家,中药技术员90多人。 澳门的中医医师绝大多数分散于民间基层卫生护理服务的人员之中,其学术渊源大都来自祖传或以师带徒,在内地中医药院校学习、进修和培训等,医院校毕业生较少,但在卫生司都能够得到资格认可,领取牌照开业。 为维护澳门公众健康,提高中药的质量、有效性和安全性,年11月14日澳门卫生局颁布了新的药品法规,以2种语言(葡文和中文)颁布实施,其目的在于加强中药的管理。根据新法规,澳门政府批准种中药材在中药房销售。目前,澳门政府还实施新的简便有效的进口中医药产品的注册程序,称之为“替代医学注册体系”。该法规规定,必须是已在本国注册的中医药产品才能向澳门申请进口。 在澳门,中药店铺很多,除同善堂药局外,大都属私人开业。中药材和中成药进货皆有专营,饮片遵古炮制,极为考究,注重质量。在中药制剂方面,包括同善堂药局在内的一些药店,只能承做传统蜜丸、水丸、散剂和膏丹剂型。 l中国台湾/Taiwan,China 台湾的史前文化源于中国大陆,同属一脉,唯其独居东隅,开发较晚,明代以前,台湾社会生产力贫乏,医疗卫生十分落后。虽然当时高山族同胞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涉及内、外、妇、儿等科医疗保健经验,但仍属原始阶段,没有较完整的医疗体系。直至明末永历年间中国传统医学传入台湾,台湾地区才逐渐形成以中医药为主的传统医药体系。 台湾中医药的行政管理隶属于台湾行政院卫生署。卫生署下设医政处、药政处、中医药委员会及药物食品检验局等部门,分别掌理中医药的行政管理及发展科研方向等事宜。 年5月台湾经济部、卫生署联合公布了《优良药品制造标准》(GMP)。台湾地区药管法规定,凡生产中药制剂,处方须进行查验登记审查。 台湾地区中药材主要靠进口,每年进口金额约30余亿元新台币。如包括本地药材、进口制剂、食补中药等等,估计台湾中药消费值可达亿元,约为西药市场亿的一半。台湾的中药除本岛自产的以外,多靠从大陆和其它亚洲国家及地区进口。中药的存在类似于日本模式,一是传统的中药饮片,全民健保规定饮片不予给付,全靠患者自费,所以饮片用量相对较少;二是颗粒冲剂,台湾称为科学中药,即将传统的经典名方或单味中药煎煮浓缩干燥成颗粒冲剂,用塑料瓶包装后供临床使用。颗粒冲剂全民健保可以给付,有单味中药余种,复方余种。台湾的中药只有颗粒冲剂、饮片和少量传统的中成药,没有针对现代疑难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研制的中成药,因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中成药。据报导,目前台湾地区有执照的中药商有多家,中药厂家。 台湾从事中药研究的机构主要有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私立中国医药学院中国药学研究所和台北医学院中医药学研究中心等。 全台湾有中医人员0多人。中医人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家传私授,自学成才的;二是中国医药学院毕业的。但都必须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合格后方能执业。台湾目前没有医院,中医医院中的中医科室或中西医合作中心:二是中医诊所,中医诊所较为普遍,是台湾中医药的主要存在形式。 l韩国/Kroea 亚洲国家之中,韩国在传统医药各个领域,无论在医药管理、法规、市场规范方面,还是学术研究方面都比较出色。 韩国的传统医药学古代称之为“东医”,是以中医药学及新罗国的针灸术、药物疗法为基础,同时吸收鲜卑的灸、烙及蒙古的熏法而形成的本土化的传统医学。年韩国政府颁布法令后,统称为“韩医”。 韩国政府承认韩国传统医药的合法性,并将之列入了医疗保险。在韩国,医院,医院。西医韩医二者不得兼通,即西医师不能开中药,韩医师也不能用西药及西医诊疗手段。据统计,韩国共有名韩医在国内执业,约占当地医生总数20%左右。 韩国有《韩国药典》(KPA)及《天然药物标准》对传统药物进行管理。目前,韩国共有56个成方制剂、68个单方制剂作为药品纳入健康保险,有力推动了韩国制药业的发展,传统药在韩国市场从年的4.8亿美元,上升到年10亿美元,目前基本维持在15到20亿美元之间。 韩国较少进口中成药,但其制药业所需天然药材则大多需进口,本土出产药材只占不到30%的份额,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进口药材主要依靠中国。在韩国的中药材中最有名的是高丽参,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高丽参的价格逐年提高,每年约上浮12%左右。在欧洲市场上,韩国出产的人参产品,己占据人参产品市场的90%,价位则远高出中国参十几倍。目前,韩国共有传统药物生产厂家80余个,占全部药厂总数的22.2%。 韩国政府非常重视韩医学的研究,投入力度也很大。目前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韩医理论基础、单味药和复方的研究方面。 韩国的韩医师,均需经过正规大学教育。韩国的“韩医”科大学采用6年制教学,即大专2年,本科4年,与西医科大学相同,并开设有研究生课程。现“韩医”科大学有8家,其中设立博士班研究所的有4家,教育制度最为完备的是庆熙大学。 医院是医院 l蒙古/Mongolia 蒙古国是中国的邻居,尤其与内蒙古交往较多,由于相同的民族、宗教、传统习惯及相似的气候条件等原因,蒙医学也曾在蒙古国广为流传,上世纪30年代由于政治原因,该国在很短的时期内清除掉了该国境内的全部喇嘛,致使由"敖特其"喇嘛组成的蒙医队伍连同其蒙医学术理论在该国国内完全消失。直到上世纪80年代传统医学在蒙古国才开始有所恢复,并以其"绿色药品"之特点和在国民心目中特有的地位,而获得了承认和发展。 近些年来,由于蒙古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其国内从事蒙医药事业的人数逐年増多。据不完全统计,蒙古国内现已设立了多个国立、民办和个体蒙医药机构,医院内均设立了蒙医或称民间医学门诊。年蒙古医科大学专门开设蒙医系,每年招收30名学生。目前在蒙古国,蒙医药初级卫生保健网络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由于蒙医药人才的逐年增多和该国境内丰富的蒙药资源,蒙医药学在蒙古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l印度/India 印度也是世界三大传统医学的诞生地之一,是传统医药的大国。 长期以来,在印度应用的传统医药体系主要有二种阿育吠陀医学(Ayurveda)和希腊—阿拉伯医学,后者在印度和中东常被称为Unani。在印度,传统医药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拥有印度70%人口的贫困地区更为普遍,Ayurveda的应用最广泛。 印度医学除称“Ayurveda”外,在泰米尔区又称“Siddha”在泰米尔语中,Siddha意为“完美”。Siddha体系与Ayurveda体系基本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更多的是语言学上的——即泰米尔语和梵语,而非纯理论区别。 目前在印度Ayurveda、Unani和医院或诊所,但是传统医药和顺势疗法并没有很好地与现代医学结合,医院这种状况尤为突出。在印度共有多所提供传统医院,拥有张床位,此外还有22多所传统医疗诊所。在 年,这些床位的75%都供接受Ayurveda医疗的病人使用。全国注册传统医师有余名,既包括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也包括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 殖民地时期对西方医学在印度的引入曾经导致政府对传统医药的忽视,传统医药受到排斥,曾经处于停滞状态。印度独立后,传统医药再度受到重视,还被列入印度全民医疗保障的重要内容。现在Ayurveda、Unani、Siddha、自然疗法、顺势疗法和瑜伽已经被很好地集成于国家医疗体系之中。年印度医药中央管理委员会法令(CentralCouncilofIndianMedicineActof)的制订与颁布标志着印度政府对传统医药地位的正式认可,该委员会行使传统医师注册、传统医药教育管理等职能。年,成立起印度医药与顺势疗法管理局(DepartmentofIndianSystemsofMedicineHomoeopathy),3年底又更名为印度Ayurveda、瑜伽、Unani、Siddha和顺势疗法管理局(DepartmentofAyurvedaYoga,Unain,SiddhaandHomoeopathy)。该管理局的管理范围包括传统医疗教育、传统医药标准化、研究与开发、信息传播与交流等,目前有0多名工作人员。印度政府一直在寻求传统医药和顺势疗法在国家卫生计划、家庭福利计划和基础医疗中的积极应用。目前印度全国有50多万传统医药医师,其中有35万Ayurveda医师。 通过原印度医药中央管理委员会和顺势疗法中央委员会,印度政府规范了传统医药的教育与培训,在原印度医药与顺势疗法管理局下设立了七个国家级学院,其中包括: ·国家Ayurveda医药学院(NationalInstituteofAyurveda),成立于年,提供Ayurveda硕士与博士教育; ·国家Unani医药学院(NationalInstituteofUnaniMedicine),成立于年,位于班加罗尔(Bangalore),提供Unani研究生教育; ·国家Ayurveda医药研究生教育与研究学院(NationalInstituteofPostgraduateTeachingandResearchinAyurveda),位于新德里(NewDelhi),提供Ayurveda硕士与博士教育; ·国家Ayurveda医药研究院(NationalAcademyofAyurveda),成立于年,位于新德里(NewDelhi),提供Ayurveda资格证书教育; ·国家瑜伽学院(NationalInstituteofYoga),成立于年,位于新德里(NewDelhi),提供瑜伽一年制证书教育。 目前一所Siddha的学院正在筹备中。 除了以上国家级教育机构以外,在印度Ayurveda、瑜伽、Unani、Siddha和顺势疗法管理局下还有一系列教育机构,全印度现有传统医药院校多个,其中Ayurveda医药院校就有多个,传统医学生要经过5年半的学习才能毕业。 印度政府特别重视应用传统医药治疗热带病、疟疾、麻风病等印度常见病,并在全国各地建立许多传统医学和药学的研究院、中心、所和实验室,并配各有相关的植物、生物。化学、医学等多学科的科学家、学者、研究人员,以利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l孟加拉国/Bangladesh 孟加拉国广泛应用的传统医药体系是Unani和Ayurveda医药。 在孟加拉国取得独立后,还在首都达卡(Dhaka)建立起一所有医院,该医院隶属于Ayurveda与Unani大学(GovernmentAyurvedaandUnaniDegreeCollege),在孟加拉国全国还有许多传统医疗诊所。目前在全国大约有0名传统医药注册医师,其中有名是经过正规教育或培训的,但是在全国贫困地区还遍布着许多未经注册的从业者,估计不少于0人。 孟加拉国相关的大学、研究机构和私人企业都有传统医药与药用植物各方面的研究,据估计在这~领域大约有名科学家在从事研究,他们分别服务于15家机构。在孟加拉国大约有10种全国性期刊登载传统医药方面的论文,这些期刊主要是关于民族植物学、植物化学或药理学的。 孟加拉国有家生产Unani医药的企业,家生产Ayurveda医药的企业,它们生产的产品总共有大约种。其中常用的Ayurveda医药产品有34种。目前在孟加拉国有两部药典,所有企业都必须按照药典进行生产,此外企业还被要求实施GMP。 l不丹/Bhutan 全国实行免费医疗。年人均卫生总支出64美元,卫生总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9%。 不丹传统医学来源于藏医药学,属印度医学体系,目前仍广泛使用。 不丹的传统医药是由从LamShabdrungNgawangNarmgyal于公元16世纪引入不丹,该体系源于佛教和西藏传统医药。在不丹应用传统医药早期,有不少医师都在西藏接受过学习。除了药物疗法以外,不丹传统医药还包括针压医疗法、针灸、艾灸、杯吸法(拔火罐)、烧灼术。药物油按摩、药浴与蒸气浴、冷热敷法等。 不丹传统医药体系采用的药用植物有余种。传统上应用的种方剂里包括约种不同的植物,其中70%在不丹国内有种植或野生,其余的30%主要从印度进口。 年,为了保护和促进传统医药的发展。政府正式确立了传统医学在不丹医疗体系的合法地位。年,不丹传统医疗研究所(InstituteofTraditionalMedicineServices)成立起来,它致力于发展本国传统医药,使其有科学的指导和合理的应用,以符合广大民众的需求。 在不丹首都廷布(Thimphy)医院,此外在全国还有15所医疗机构为50%的人口提供传统医疗服务,政府还计划建立更多传统医疗机构,以覆盖全国所有的20个地区。 不丹传统医药正式的官方教育起始于年,在那时首次建立起5年制的传统医师教育课程,年该课程被标准化,于年成为不丹传统医疗研究所的一部分。现在该课程由5年课程学习和6个月实习组成,其中3个月医院实习,3医院实习。 在不丹总共生产余种植物药产品,其中大部分是复方,分别包含5-90种成份。年,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帮助下,不丹开始了传统医药产品的小型机械化生产,而在这之前所有产品都是手工生产。现在所有的植物药产品都按照GMP实行机械化生产,并着重保证质量控制,剂型主要有片剂、丸剂、膏剂、糖浆和胶囊。 文献来源:鄢良.亚太地区传统医药概述[J].亚太传统医药,5,(S1):14-52. 编辑:格日乐图 ○ 北中医青年传媒中心 出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atea.com/xytcx/4707.html
- 上一篇文章: 江淮大众西雅特长城营收亿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