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难见真情共同抗疫情

——中企海外项目克服困难确保抗疫、生产“两不误”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和生产,为疫情期间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展现了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电站——积极向当地社会提供帮助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丁雪真

由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参与投资建设的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电站(简称卡西姆港电站)是中巴经济走廊首个落地的大型能源项目,总装机兆瓦,每年发电量可满足万户家庭用电需求,在当地电力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2月底,卡西姆港电站所在的信德省确诊了巴基斯坦首例新冠肺炎病例。随后,卡西姆港电站按照“外防输入、内强管理”的防疫方针,迅速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防控措施,并从3月3日起全面开展封闭式管理。

按照电站的防疫安排,所有员工每日上下午各测量、汇报一次体温;对食堂、卫生间、工作场所等重点区域每日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对厨师、司机等重点人群实施针对性管理措施。电站为每一名当地员工发放了英语和乌尔都语的疫情防控个人防护指导手册,并鼓励员工将电子版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为保障电力生产有序进行,卡西姆港电站提早谋划,并持续加强生产、生活和防疫物资储备。目前,电站储备的基本生活物资、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能够满足全体人员3个月的需求。

据了解,卡西姆港电站项目现场共有中巴人员人,截至目前未发现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病例。

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卡西姆港电站还积极向当地社会提供帮助。3月25日,卡西姆港电站开展“援助巴铁,共抗疫情”捐款活动,呼吁员工发扬守望相助精神,为抗击疫情贡献一份力量。

27岁的苏西是卡西姆港电站首名巴籍女员工,她的未婚夫法鲁克也在电站工作,是负责输煤码头运维的业务主管。疫情发生后,两人决定推迟原定于3月举行的婚礼,各自坚守岗位。苏西成为综合保障组的一员,测量体温、登记台账、编写报表,积极投入到电站疫情防控工作中。

截至5月13日,卡西姆港电站今年已累计发电超过32.7亿千瓦时,在巴基斯坦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为保障当地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今日巴基斯坦报》发表评论文章说,在疫情阴云笼罩的困难时期,中国工程师们与巴方建设者共同在一线奋战,中巴经济走廊持续助力巴基斯坦社会、产业和经济发展。文章称,得益于中国企业对疫情防控的高度重视,走廊项目截至目前未受到疫情影响。

(本报伊斯兰堡电)

徐工巴西制造有限公司——保质保量交付急需设备

本报驻巴西记者朱东君

“我们突击队装配的首台装载机测试成功,明天可以下线了!”4月24日,徐工巴西制造有限公司(简称徐工巴西)项目突击队队长邱祥浩给在国内的妻子发了一条语音留言,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

位于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包索市的徐工巴西是徐工集团第一个海外全资生产基地,建有研发中心和4座主要生产厂房,年投产,年生产能力达台工程机械,是中巴经贸合作的重要见证。

疫情期间,徐工巴西从4月中旬开始采取中巴员工分离生产的模式。一项原来由巴方员工负责的装配任务落在了中方员工身上:在不到20天时间内,为巴西一家农业企业装配10台用于铲装谷物的装载机。25人的突击队随即成立。在动员讲话时,徐工巴西副总经理甘新廷鼓励大家:“客户有需求,我们就要站出来,展现中国企业的担当,为降低疫情对巴西经济的影响作出贡献。”

这是一次特殊的任务,突击队中有13名成员来自技术、工艺、质量、采购、物流和备件等环节。为了高质量完成任务,队员们各显所长,有的连夜向大家普及装配常识、作业要点;有的给大家介绍现场设备、工具和注意事项;还有的穿梭于整条装配线,指导答疑,解决问题……装配线顺畅地流动起来。“我们把老师傅安排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装配过程中,我们也实时记录,保证过程可追溯。”邱祥浩告诉记者。

在突击队成立9天后,第一台装载机顺利下线。又经过5天奋战,10台装载机全部顺利下线。订购设备的巴西厂商对此表示赞赏:“现在很多工程机械企业工厂陆续停产,一些同行订购的设备被迫延期,没想到中国企业保质保量交付了我们急需的设备,我们不胜感激。”

几乎同一时间交付的,还有巴西托坎廷斯州政府订购的多台机械,这批机械主要由巴方员工生产。托坎廷斯州基础设施、城市与住房厅厅长朱丽安娜·帕萨林发来感谢信:“感谢徐工克服疫情影响,仍坚持生产,履行承诺,并创造收入和税收。”

4月28日,徐工巴西向包索市政府捐赠防疫物资的仪式举行。出席仪式的包索市政府管理中心主任汉密尔顿·马加良斯说:“包索市和徐州市是友好城市,拥有非常好的合作基础。徐工巴西面对疫情充分准备,有效防控。此次捐赠,体现出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徐工巴西董事长王岩松表示,“我们将与巴西人民一道,共同抗疫,共克时艰。”

(本报里约热内卢电)

中老铁路项目部——全面推进疫情防控和工程建设

本报驻泰国记者孙广勇

“好,我马上就过来”,接电话的是参与中老铁路建设的中国电建水电十五局项目部一工区技术负责人杨春锋。5月,老挝一年中最热的时节。炎炎烈日下,他徒步穿梭于各个工点之间,为施工现场解决技术问题。

中老铁路北起中老边境口岸磨丁,南至老挝首都万象。在全长公里的工程中,水电十五局承建的43.45公里穿越山区,隧道桥梁占比很大。经过不懈努力,旺门村二号隧道、庚凯隧道、旺村隧道等重点工程已经提前高质量完成,为实现年底通车目标奠定了基础。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工区人力严重吃紧。项目部在严格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结合实际适时调整施工计划,能正常施工的,保证质量加快干,遇到重点难题,与业主以及当地政府进行全方位沟通,确保施工生产稳步推进。

在3月底老挝报告首例确诊病例后,水电十五局项目部就立即制定了完善的防控计划:加大防疫物资储备、严格员工出入管理制度、细化现场疫情监控体系、安排集中采购储备生活物资……

项目部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制定措施、明确责任、分区分片、细化管理。首先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宣传,让所有员工了解疫情期间防什么、如何防。同时,及时采购口罩、测温枪、消毒液、防护服以及米、面等防疫和生活物资,做到有备无患。工作中充分利用信息化软件,通过网络办公降低接触风险。

在施工现场,项目部对员工实行动态管理,运用测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atea.com/xytcx/10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