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 http://www.ykhongye.com/m/
        

明代小说《初刻拍案惊奇》在第一回“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中,讲述了一个名为文若虚的破落子弟,用一两银子买来洞庭橘贩卖至海外,再从海外拾到一个大鼍龙壳带回国内的故事。借由这则“海外惊奇”往历史深处远眺,可以看到更多的“互通有无”。

文明的交往——

一般认为,小麦是原产于西亚地区的农作物。到商代前期,小麦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在甲骨文中,“来”字是一株小麦的形象。根据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来”特指周代先人所接受的瑞麦,一支来麦有两支麦峰,像麦子的芒刺形状。它是上天送来的宝贵礼物,用来表示行为的“到来”。

除了引进主食之外,也有向外输出的例子,如荔枝。英语的“Litchi”,据分析是汉语“荔枝”的音译。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就已出现“离支”之名。在汉墓的陪葬品中,还发现有荔枝实物。

有研究显示,中国荔枝向外传播大约始于17世纪,先是传入越南、马来半岛、缅甸等地,年左右传入非洲,之后又传到夏威夷,年澳大利亚开始种植荔枝。

丝路久远,驼铃悠扬。在中外交流上,丝绸之路是一条重要的纽带。两汉时期,中国经由丝绸之路向世界输出的多是丝绸、漆器、软玉、麻织品、釉陶等。其中,中国人制造的名贵彩色丝绸,被视为“田野盛开的美丽的花朵”。

与之相伴,来自域外的大量农牧产品反向输入中国,如毛皮、兽皮以及毛织品等。《魏略》详细记载了大秦(古罗马)对中国的出口货品:“多金、银(各种金属)……神龟、白马、朱髦、骇鸡犀、玳瑁、玄熊(各种动物)……玛瑙、南金(各种珠宝)……十二种香(各种香料)”。所列货物之丰富,折射出中国与古罗马的贸易繁荣。

年,乔凡尼·贝利尼完成油画《诸神的盛宴》:一个夏日的午后,奥林匹斯诸神聚在一起沐浴着阳光,惬意且慵懒。一个有趣的细节,他们使用的餐盘是来自中国的青花瓷。

从唐代开始,瓷器在中国对外输出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唐代的青瓷、白瓷、彩绘瓷器精美又脆弱,晓行夜宿,极易破损。相较而言,海上运输避开了陆上运输的种种问题,不仅安全、安稳,而且运输量大。

这一时期,中国造船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航海知识日益丰富,“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让海上丝绸之路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年,在苏门答腊与爪哇之间的海域,考古发现了一艘中国沉船“泰兴号”。这艘船是从厦门出发的,沉船中保存完好的瓷器多达35万件,都是产自福建德化的青花瓷,包括杯、盘、碟、碗、罐、花瓶等。

不过,丝绸依然位居唐宋之后对外贸易的榜首。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从越南到天方(麦加),海上贸易的首宗货物依然是丝织品。郑和下西洋时,与当地土著交换特产,除了使用金银之外,也多是用丝织品。

思想的交融——

随着中西交流的密切,四书五经逐渐被翻译为拉丁文、法文,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流传和宣扬。

年至年,法国人冯秉正编译出十三卷本《中国通史》。该书根据朱熹的《通鉴纲目》满文本摘译,并补充了明清部分的内容。虽然不完全准确,却首次向西方系统介绍了中国的历史。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时订购这部通史的名读者名单现在还保存着。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推动了西方启蒙运动的发展。一时间,学习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成为一股社会热潮。伏尔泰对中华文明就盛赞有加。他在《哲学辞典》的“荣耀”条目下说,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

伏尔泰认为,中国儒教强调敬天。这里的“天”是天理,而不是神,不是崇拜的偶像;中国崇敬孔子,但孔子并不是教主,而只是宣扬伦理道德的圣人。这些内容对伏尔泰的宗教批判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中华文明作出正面积极评价的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被当时的人称之为“魏玛的孔子”“魏玛的中国人”。他从21岁起就研究中国,于年出版《中国新论》一书,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巨大热情与重视。

莱布尼茨十分崇拜中国儒学的自然神论,主张宋明理学中的“理”与基督教思想的一致性,认为“中国人的‘理’就是我们在‘上帝’的名义下所崇奉的至高实体”。

莱布尼茨还提出了“二进制算术”(这是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核心基础)。据说,这是受到了《周易》的影响。

莱布尼茨强调,儒家的“大同”理想、“大一统”思想与自己所追求的欧洲“大和谐”思想具有一致性。他希望借助儒家的“秩序”与“道德”,来结束当时德国的分裂局面。

莱布尼茨进一步提出,中西文化各有所长。“欧洲文化的特长在于数学的、思辨的科学;但在实践哲学方面,欧洲人就大不如中国人了。”为此,他呼吁两种文明应该相互学习。

晚年的歌德作《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十四阕。诗中写道,“视线所窥,永是东方”。诗歌受到儒家的“德”与道家的“道”的影响,反映出作者“心中的中国”。

歌德认为,中国的生活是“一池静水”,一切都比较明朗,比较清晰,比较合乎道德。正是这些严格的节制,才使中国“几千年来得以保存,并将久存下去”。

(作者: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卢挚飞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叶元俭)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本文作者:卢挚飞叶元俭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atea.com/xytxw/11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