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球粮食产量约27.22亿吨,我国粮食产量为6.64亿吨,占比达24.4%,我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8.5%,且不说进口,我国的粮食生产也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的。但是世界上却有大批国家粮食不能自给,那么这些国家粮食不能自给的原因都一样吗?

世界上粮食自给率低于75%的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欧、西亚、非洲大部、中美洲、东北亚。这些国家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既有干旱的沙漠国家,也有降水较多的热带国家。显然他们的情况各有不同。

第一类是自然条件所限,难以发展农业。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在西亚北非地区。

这一地区粮食问题的产生,首先与该地区恶劣的农业生产条件有关,由于缺乏农业生产必需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中东地区除极少数国家外,其他各国均不具备实现粮食自给能力。中东地区是全球最为主要的粮食净进口地区,该地区绝大多数国家所需粮食及基本食品严重依赖进口。其次在于石油资源的开发售卖,支撑了人口的大量增长和外来务工者和移民,不管是气候条件恶劣的沙特,利比亚等国,还是有先天自然条件开发农业但受限于人口巨量增长的埃及、伊拉克都需要大量进口粮食。

埃及农村

同样还有北欧的冰岛由于纬度较高,气候较冷,没有发展农业种植业的条件,粮食需要依赖进口解决。另外就是地狭人稠的小微国家及一些城市国家。因为国土面积狭小,没有发展农业的空间。如欧洲的梵蒂冈、亚洲的新加坡,以及大洋上的一些岛屿国家。

第二类是自然条件良好,农业生产力落后导致的粮食难以自给。这些国家主要位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非洲除了北非沙漠外可以说总体自然条件较为良好,如果依靠现代化经营其土地承载能力比较强的。撒南非洲主要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自然生产食物丰富,长久以来非洲人都是依靠狩猎和采摘果实来解决饮食问题,自然就不会考虑到种植,所以没有农业传统,自然也没有精耕细作的经验,而开发热带雨林或草原需要现代化的技术,撒南非洲除了少量外资控制的农场外,农业生产极为落后。自耕农或小种植户的农田基本处在靠天收或粗放型种植当中,亦缺乏水利灌溉工程和如良种、化肥、机械等现代化农业生产资料。农业产量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短期内难以实现整体上的增产增收。

非洲农田

第三类是自然条件良好,有一定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但农作物以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极少。

这类国家包括中美洲和非洲、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农业殖民痕迹明显,在殖民时期,大量土地和农民被迫分区改种单一农作物供养宗主国的需求,大量的土地用来生产经济作物,如棕榈、天然橡胶、甘蔗、黄麻、咖啡、可可和热带水果等,甚至是只发展一二种热带经济作物,同时进入现代,美国为保持热带经济作物产品的供应,对本国粮食生产进行巨额补贴,刻意压低世界粮价,导致其他供给农民种植粮食作物收益低,意愿不高,只能继续选择种植经济作物,政府为了赚取外汇,也只重视种植热带经济作物,使粮食播种面积小,且生产技术落后,产量不高。比如缅北山区的农民在殖民统治后一度只会种植毒品,在我国派出农民指导后他们才重新学会了种植水稻。

美洲咖啡采摘

第四类是自然条件一般,经济发展好,耕作收益低,主动放弃粮食自给。

这类国家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如韩国、日本以及南欧的意大利、葡萄牙。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好地被城市建设和工业用地占用,耕地质量不好的地区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比如,日本和韩国很多可耕的山谷、盆地的耕地以及一些梯田被废弃,或者转产种植高附加值作物、蔬菜和水果,同时低价进口国外的原粮,其实这些国家是还有一定的农业自给潜力的。

非洲农民

总的来说,第一类主要是没有土地,第三类是觉得自己种地不合算,第二类、第三类国家有的是地,但主要受制于人穷志短,以及技术和水利等客观原因,其实还是有很大的粮食发展前景的。粮食产量土地是基础,技术是支撑,当地的当政者在制定农业政策时,也应当适当对粮食种植进行倾斜,改善种植结构,助力农业基础建设,解决温饱问题不是难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atea.com/xytls/10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