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依靠其特有的生产性和生
北京好治疗荨麻疹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95950.html 前言 我们要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尽管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大铜器仍未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依靠其特有的生产性和生活方式进行传承,这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以上价值评估可以帮助正确阐释文化遗产的深层内涵,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进程。 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是指其自身所具有的普遍性,评价西平大铜器的内在价值,主要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三方面展开。 1.历史价值 西平县是中华嫘祖的故乡,其历史渊源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有着年历史的大铜器就起源于此。对大铜器的发展过程进行探究,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乐器、民俗、中外文化交流、音乐以及民族迁徙等历史痕迹。 ①乐器史。从西平大铜器研究中可以了解我国民族乐器史。据史料记载,铜钹在隋炀帝杨广敲定下来的西凉、龟兹、天竺、康国、安国等九部乐曲中都有出现。在《隋书·音乐志》《通典一四四乐四》《旧唐书》中也发现了铙、钹的相关文字,从“二圆铜片,中部隆起为半球形,穿孔以革贯之”的外形描写,到“两片合击发声”“相击以利乐”的使用方法介绍,都证明了古代社会所使用的大铜器与如今西平大铜器的情况是一致的,仔细对照分析,就是现在大铜器的大铙、大镲。这些都是从大铜器中追溯我国民族乐器史的重要凭证和有力说明。 ②民俗史。历史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史料,二是史实。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中可以得知大铜器产生于隋唐,也盛于隋唐,因此便有了“大铜器表演的产生,是为增加节日气氛”的猜测。而这一猜测在西平县已故艺人陈崇德的口述中也得到了证实。因此,大铜器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我国的民俗史。大铜器最早用于祭祀,具有祭祀功能。古代西平洪河因水源丰富经常发生洪水,那时的人不懂得科学,也不懂得自然,于是祭祀成汤祈求风调雨顺,产生了一系列祭祀仪式。为了让天神听到民众的祈求,人们选择了震天动地的大铜器作为祭祀用具。在文献《康熙志·风俗篇》中也有村民“鸣金击鼓,辇致神像”的求雨记录,在史料上印证了这一活动,由此也可看出当时淳朴的社会风俗文化。 ③中外文化交流史。当前西平县可查到的有文字记载的大铜器音乐中,与狮子相关的曲牌共有首,其中以雄壮、勇猛、可爱为特征的传统曲牌有10首。而狮子原产于西亚和非洲,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外交的大门,由于百姓对狮子力量的崇拜,在进行大铜器演出时,经常会伴随舞龙舞狮这一民间活动。另外,佛教文化崇尚狮子形象,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佛教文化进入中原,大铜器也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记。 ④音乐史、民族迁徙史。关于西平大铜器的由来,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西平大铜器是隋唐时期的燕乐遗音,《西平县志·风俗篇》言“唐代太宗登基,恰逢春节,举国欢庆”,因此各地都设立了不同的铜乐会。从这一点看,现在的大铜器就是燕乐遗音。追溯“燕乐”能够在此生根的缘由,也许与当时社会的大变迁有关,先人的大迁徙促成了各种文化的交流与交融。西平县《氏族志》中记载,现如今居住在西平、遂平周围等地的居民,大部分起于宋庆历延至明洪武年间西迁而来。这些移民在中原和当地居民进行了联姻,并在此定居。在迁移的过程中,他们将自己所熟知的大铜器带入了天中,与这里的文化融为一体。所以说,大铜器也是一部我国古代民族的迁徙史。 2.艺术价值 西平大铜器是以铜乐器和大鼓为主要演奏乐器的一种民族打击乐。根据表演需要,队伍少则十几人,多至上百人,一个完整的大铜器队伍以大镲、大铙、大鼓为主,手镲、二鼓、小鼓为辅,边鼓为指挥。它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作为民族舞蹈表演时的伴奏,给人一种中原人特有的粗犷、豪迈的感觉。弹奏的曲谱常被称为“曲牌”,没有旋律,只有节拍,通常5到15分钟。传统曲牌现存近支,其中还有以民间传说、神话为题材的故事情节,旋律多变、雅俗共赏,配合其与歌舞合奏以及撂、铙、镲等绝技的展示,形成了多种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西平大铜器是农民过节的重要消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元宵节,西平大铜器盛况空前。据回忆,当时仪封村附近的上百支表演队伍,从仪封街的南门表演到北门才结束,铜器声震耳欲聋,有上万人围观。在后来的发展中,大铜器已经不仅仅用来“闹年”,在艰辛的劳作中经常被用以鼓劲提气,让他们暂时忘却眼前艰苦的生活。无论是变换多种多样的演出形式,还是带有河南独特精粹的传统曲牌,又或者是当时人们在欣赏大铜器表演时获得的精神慰藉,都表明西平大铜器在我国艺术宝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学价值 大铜器是一种互相配合的民间打击乐,以镲(又称钹)、铙为主体,其余为伴奏。大铜器之所以被称作“大”,是因为它击打起来声音“大”。大铜器的主要乐器镲和铙是由响铜制成的,声音清澈响亮,适合作为乐器使用,这也证明了我国青铜工艺使用广泛。西平大铜器中既有多种乐器,又有独特的演奏技法。在打击技法方面,由于手的拍击动作不同,声音的声调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单击、对击和磨击等。另外,在展现形式上也有创新,有旋、转、翻、抛、闷等,由此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声调变化和声调反差,给听众带来丰富的听觉感受。镲和铙的演奏形式主要是旋、传、翻、抛、闷等。 旋镲是两只镲在轻微碰触后,交替向外转动的声音;传镲是两人相距米,用抛球的方法掷出,相互交换镲;翻镲是用手把镲向外翻一圈;抛镲是击打镲之后,将其抛至高空中再接住,视觉上会有一种杂耍的感觉;闷镲是把镲紧贴在胸前进行击打,发出低沉的响声。与镲多磨击不同,铙以对击为主,即将两铙撞击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的音质。大铜器利用各种乐器的节拍和音色的对比,以不同音调和音色来表达故事的内容,使其演奏的声音响亮、技术含量高、表演形式多样,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是中原传统文化的代表。 结语 价值评估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利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实施依据。对于无形文化遗产来说,因其“无形”这一特点,不同的群体依据自身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历史条件的变迁,把时代元素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对文化遗产的深层内涵进行正确阐释,不断创新,力求实现其代代相传。因此对于本文要研究的西平大铜器而言,也应根据其发展特点,从内在价值、外在价值两方面进行评估。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atea.com/xytls/10253.html
- 上一篇文章: 2020年全球及中国重晶石供需现状分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