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附嘉分学子精彩读后感年寒假系列
读书笔记 - 交附嘉分学子精彩读书笔记 年寒假系列第1期 关于《活着为了讲述》与《百年孤独》的思考作者:董乐尧 在寒假期间,我两次阅读了《活着为了讲述》,并对比性地两次阅读了之前已阅读了数次的《百年孤独》,兹写下了此篇读书笔记。 《活着为了讲述》为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于年出版的个人唯一一本自传,主要讲述作者从出生及之后听说的祖辈、父辈往事直至作者将《枯枝败叶》交付出版期间约三十年的人生经历。“我生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这是作者对于自己早年生活的概述,也是他对个人人生的思考。作者幼年生活在巴兰基亚(哥伦比亚小城),作为长子的马尔克斯在长大一些后便承担起了照顾这个多子、贫穷、混乱但又和谐幸福家庭的责任。父亲常年在不同的地区开药店,无法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少年的马尔克斯更多地受到了外公—一位哥伦比亚内战将领的照顾和教育,从小吸纳了外公激进自由派的观点和父亲保守派的守旧观点,在二十岁便已形成了对于国家形势、政治势力、国际事务的独特思考与见解,逐渐有了共产主义的倾向性。之后无论是在国立中学、波哥大大学或是后来工作所在的《先驱报》《观察者报》,马尔克斯都处处展现了自己对于社会中弱者的同情、对资本主义与极权军政府的不满和对和谐国家与世界的执著追求。但即使是靠着短篇小说和专栏社论在社会上获得了一定知名度,马尔克斯仍不得不面对父母钱财不足、家境愈发贫寒、弟弟妹妹无法得到教育等问题,迫使着他为自己的生计而奔走于金钱的尘世,寻求着给家人的“救生艇”。而当弟妹们完成了学业,家境已有好转之时,马尔克斯又因为自己的政治立场与社会影响而遭到了威胁。在全书最后,马尔克斯写下了给心爱之人的情书,毅然踏上了流亡国外的旅途。 《活着为了讲述》是作者誓与保守派政府斗争的早年生活的缩影,更是马尔克斯追求理想,渴望自由平等,反抗霸权的个人性格与意志的体现。尤其是书中所记述的哥伦比亚自由派领袖盖坦遇刺一事,在每一个平凡的动作、语言、事件的背后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政治斗争与其它难以预料之事。报社在一群像马尔克斯这样优秀、出色的青年的带领下公然对抗暴政,也反映了被压迫的哥伦比亚人民在那个时代的激情与作为。 当然,全书除了作者工作时的惊心动魄经历让人着迷,前半部马尔克斯对童年的幸福回忆和求学时期的刻苦与之后的失落也同样让人沉醉其中。马尔克斯在当时的诸多短篇小说和之后的《枯枝败叶》、《世上最美丽的溺水者》和《百年孤独》三部长篇小说中都融入了大量哥伦比亚千日战争期间的素材和元素。这些素材大都来自于童年时期外公和其他长辈的追忆。而作者所深刻控诉的美国霸权主义(详见于《百年孤独》)则是当时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中美、南美的恶性运作众多事件的根本原因,利益才是所谓“果品公司”的目的。 作者所作的《伊丽莎白在看雨时的独白》就是他当时心境的一个缩影。作者还记述了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哥伦比亚最好的大学)法律系后却对法律丝毫不感兴趣,沉溺于自己的创作中,这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理想与现实冲突,以及长远目标的进一步思考。因此,《活着为了讲述》作为马尔克斯的唯一自传,可以说是一部哥伦比亚的历史书,一本人生哲理问题的论述,一本作者所在年代千千万万平凡或不平凡人众生相的百科全书! 而在阅读了《或者为了讲述》后再看《百年孤独》,不得不惊叹大师手笔之巧妙和构思之奇巧,也更能体会书中孤独的那种味道。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知名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作者第六部中长篇小说。虽然“《百年孤独》在写出来之前就已被超越,那就是我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马尔克斯语),但这只是既自大又谦虚的玩笑话而已。据作者自己所写,“短篇、中篇、长篇是三种互不相干的艺术”(《活着为了讲述》),因此我个人还是认为马尔克斯写的最好的作品仍然是《伊丽莎白在看雨时的独白》(短篇)、《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篇)和《百年孤独》(长篇),这三篇体裁各不相同无法比较,但其主旨、文采与结构都可以称得上是“名著”了。 《百年孤独》主要记载了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乌尔拉苏·伊瓜兰结婚,历经一百多年历史直至奥雷里亚诺·巴比伦破译羊皮卷后马孔多小镇被飓风抹去期间七代人(最后一代出生后不久死亡)的人生经历(鉴于篇幅有限,不对全书进行详细概述)。 我在两书的对比阅读中发现,原来《百年孤独》中每个地名和人名背后都有着真实世界中的一段故事。书中奥雷里亚诺上校是马尔克斯的外公的一个缩影,而马孔多小镇则是巴兰基亚、苏克雷两座城镇兴衰历史的一个展现。作者既是将自己的政治思想、个人理想与民族情怀寄托在了《百年孤独》中,也让读者在真真假假的文字中找到了现代社会的缩影和哥伦比亚民资的人情世故。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作者:郑黄杰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先生的一部代表作。我认为,这本书是史铁生将毕生经验向读者的传授,值得细细品位,意义非凡。 地坛,是一个废弃多年的破园子,也是史铁生的乌托邦。在这里,史铁生对命运不公的怨恨和愤怒不断沉淀,对生命的参悟越来越深刻。“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在离开体坛后,他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史铁生让我感动的是他对生命独到的见解,是他超乎生命又源于生命的价值观的体现。他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不必急于求成。”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我想,正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这种对死亡的态度既有道理,也是有益的。也有过一段时间,史铁生认为活着的意义是欲望。那么,自己或者是为了写作,并由写作得到别人和自己对自己的认可,找到生命的价值和光彩吧。抱着这种想法,史铁生有为怕自己终将才思枯竭而伤心恐慌。这是一个人质被束缚而产生地痛楚。后来,他幡然大悟,写作是为了活着,“生病是主业,写作是兴趣。”他在人生的意义的寻找上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写作是生活在世上的镇静剂,给予安慰。“有很多事要慢慢对它谈,随手记下谓之写作。 什么铸就了史铁生?是他生而残疾的命运?不是,是他的思想。读了史铁生《墙下短记》,我深有感触。人活着便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掉进昆德拉所说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生命的重量就是有意义的要求。所以史铁生说:“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但他又说:“要接受墙。”是的,要想突破墙还是得靠自己对自己问题的解答。究其一生写作。都是与墙的问答。他的人生意义终于完整了。 史铁生的乐观也是很令人钦佩的。他的乐观不是盲目的,我愿称之为充满哲理的乐观。除了对死的认识,他对自己的残疾也有了新的认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土壤。…于是一个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有谁去充当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充当那些苦难的角色?又由谁去体验这世间的幸福美好与欢乐?…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言外之意,自己也算是做了一份贡献。当不幸的事情落在身上,也只是接着了,还能怎么办,只能坦然接受。”这是史铁生用哲理的乐观战胜厄运,令人钦佩。 同时,我也很喜欢史铁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情趣,很有个性的人。在《好运设计》中,他玩了个游戏,给自己来世设计了人生计划。他的设计过程中不仅只给自己添加“好”,也加了一些痛苦和挣扎。比如和女朋友见岳父岳母,他安排自己生了一场大病,先被岳父岳母拒绝,但治愈后没有后遗症,自己成功聚到了心爱的人。其实,他早就知道,再完美的人生设计,没有痛苦的陪衬是没有意义的。在设计完后,面对死亡,他也束手无措,只好说:“就算是永恒的胜利者也总将面对死亡。”站在如此高的地位,尚且改变不了结局,这使他很感慨,也许人生真正的意义在于过程,而过程到处在进行,也许自己就是命运的宠儿。这是对生命的透彻理解。 史铁生很不幸,但他的不幸也伴随幸福,其中就包括他的母亲和朋友给予他的温暖。《我与地坛》中写到,母亲不会陪他去地坛,理解他想一个人静静。但直到她过世后,史铁生才意识到母亲在家中是何等的担心与着急。每次他晚归时,母亲都会来地坛急切地寻找。轮椅的车辙覆盖了地坛每个角落,他突然意识到母亲的脚步也是啊。在《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和母亲诀别,其中一处细节很是令我感触,她突然不说了,对于“跑”、“踩”这类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母爱,于无声中尽显伟大。 对于母亲,史铁生也是十分惭愧。他愧言:“自己一心以为自己是最不幸地一个,不知道儿子地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会加倍地。”他在母亲去世后,也道出了这样一番话“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又一条路走向自己地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保证她的儿子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最后,他痛苦不堪,安慰自己说:“也许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史铁生的母亲,用生命给予儿子无限温暖。或许,每个母亲都是如此伟大。 《我与地坛》,给了人们看世界的新视角,也是史铁生一生的成长。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坛,在那里,与自己心灵对话,找到生命的意义。 —END—投稿:交附嘉分届1班 编辑:张炎 审核:张秀珍 图片:网络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atea.com/xytjg/8630.html
- 上一篇文章: 皇冠middot电影六年了,这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