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启鹏

我是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来试缤越的,因为吉利把它定位于“中国钢炮”,在多数人看来都有些摸不到头脑,如果按照小钢炮原本的定义,有几个必要的条件得满足,前驱、车身尺寸小且是两厢体型,主要是动力强劲,几乎是那种相貌平平但一亮技就深铭肺腑的形象。

比如起源于欧洲的高尔夫GTI、梅甘娜RS,个性的标签跨过大西洋挠痒着福特推出福克斯ST和RS,越过欧亚大陆让本田孕育出TpyeR。但是不同地区对小钢炮的理解都掺杂着本土思考,取决于用车环境,欧洲地方小,并且路攀沿在多弯的山里,对于底盘的考究更多一些,日本人造车轻巧各色,美国人又简单粗暴,所以即便同是钢炮,也各自拥有不同的性格。

这么看来,中国的钢炮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如果赶上SUV盛行的春风,打造一台暴力但不蛮横、跳脱却不另类,智能又不浮夸的车,着实符合当下中国年轻消费群体的用车心理。

缤越就在这样的思考下成型。

但好像年轻人买车总要有些阻力,除了要满足自己的喜好,还要接纳来自父母的忠告,知道GK5为什么火吗?就是因为它有着憨厚的造型骗过了父母,但又有强大的内心吸引着志同道合的人。

现在的缤越可以说省去了很多烦恼,别说扮猪吃老虎,一台车凭什么不能像模像样的Battle?设计、配置、空间、动力一样不缺,这也许就是新时代吉利对中国钢炮的注释。

凭啥敢做中国钢炮

怎么造是一个问题,SUV市场进入到存量竞争后,以前动辄30%、40%的红利不在了,单纯只拼配置不足以打动消费者,揭下面具之后人们要看实打实的内容。吉利的做法是整合全球资源,体系对标丰田大众,技术储备与沃尔沃协同,缤越是在BMA全球模块化架构下脱胎的。

BMA全球模块化架构的研发是在5年前,彼时CMA模块架构已经逐步成型。但是CMA架构生产紧凑级车,不能向下覆盖更小的产品,而且在南美、中东、东欧等地对小型车有着很大需求,吉利需要一个全新的模块化架构让自己打入海外市场,同时还能梳理本土市场,于是就有了BMA全球模块化架构。

在BMA全球模块化架构下,以前传统平台40个月研发一台新车,现在只需要18-24个月,成本大大降低,并且对于变化多端的市场,吉利可以迅速作出反应。BMA架构的兼容性能使车型匹配电气化,在市场的竞争格局中也能占据上风口。

这是站在企业层面考虑的,通过规模效应来控制成本,从长线发展来看是件好事。在技术跟进的同时,成本控制住了,车的单价空间也更灵活,消费者更愿意买单,企业有了更多的钱投入研发,就形成了马太效应。

对于产品力输出,BMA架构也带来了实际的好处,比如该架构发动机模块位置固定不变,不同车型油门踏板到前轮中心的距离是相同的,其它尺寸比如车头到前轴的距离、前轮距、后轮距、轴距能够随意调整,所以内部空间也会有一个较好的保障。

行不行,跑趟山就知道了

有了平台的技术背书,缤越真的能算钢炮吗?我和同事去跑了趟山,关于转向、动力储备、底盘风格在这里都能产生结论。

按照硬性标准,动力性是考核的直接指标,我们就把缤越主推的1.5T发动机参数和市面上的车型拉个清单对比,结果显而易见。

官方的数据显示,这台车的0-km/h提速达到了7.9秒,除了发动机的调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变速箱的支持。变速箱是和沃尔沃联合开发的,传递效率能够达到97%,同时换挡的速度要强过CVT和AT。

很多人担心离合器过热会导致换挡不平顺,为了防止变速箱油温过热,项目组严格按照沃尔沃的测试标准:车辆满载2.3吨的情况下,拖着1.8吨重的拖车,在10%的坡路上连续10次起停,变速箱的油温没有超标。这套7DCT变速箱,据说连续27次起停,油温仍在正常范围内。

跑山就尤其考验耐用性,在频繁的入弯减档和出弯升档之间,动力单元不能掉链子,同时刹车还要给力,每出一个弯都是一脚油,每入弯前又是一脚刹车,若不是性能车,在山路激烈驾驶半小时就歇菜了。缤越除了百公里制动36.5米的保障外,让我们在山里追着一台奔驰跑了20多公里没掉队。

尤其让我意外的是转向设定,以前试过沃尔沃、领克以及吉利多数新车型,给转向系统的结论是:为城市驾驶调校的手感。电动助力转向带去了轻便性,但浓郁的电子感也失掉了交互感。这种情况在缤越上有调整,保留了一些机械质感,到什么程度?大概就是多保留一些就会觉得沉闷,缤越的转向特性就存在于两种感觉之间,激发驾驶员操控欲的同时又不会担心胳膊会变粗。

车子给人的印象,不是很刻意塑造的那种运动感,有些欧洲车的感觉了。硬件是吉利沃尔沃通用的,调校风格也不会特别过度,是种无心插柳的随和,就像二十七八的年轻人,心里有一腔的愤慨,但还能克制的住。

所以即便是“钢炮”,吉利也不会过分装饰它,在细节部分简单雕琢一下就好了,碳纤维后视镜、大尺寸扰流板、四出排气……让人远远看着产生不了太多的兴趣,但走近一看,惊呼一句“好家伙!”。

新时代钢炮还得会买菜

欧洲的小钢炮是承载一部分买菜功能的,买菜就是指日常代步,买不起超跑,买台动力强劲的小车过过瘾却是可以。但在中国“买菜”和欧洲“买菜”还是有区别,中国道路得更小心一点,大脚油门的同时还得预防窜出来的大爷大妈。

吉利在本土化层面有着深入的思考,就好比前两年雾霾严重,吉利直接标配了PM2.5空滤功能,碰瓷现象频发时,车内自带行车记录仪,这次在缤越的姊妹车型icon上发现,行车记录还能度全方位监测,吉利简直把这回事做到了极致。

对于复杂的中国路况,缤越配备上L2级智能辅助驾驶,低速自动刹车,全速自适应巡航……如今中国的钢炮,可不是纯粹两字能诠释清的了。

塑造产品的饱满度,是吉利近两年的杀手锏,让价值变得丰盈起来,在现时期挑剔的消费者面前才更有说服力。

另一个洞悉市场的结果是,在同一级别开拓更细分的市场,比如在CMA全球模块架构下,拥有跨界车型星越,在BMA架构下布置缤越和icon两台风格迥异的产品,消费者需求有差异,但都能在吉利的SUV阵列中找到合适的产品,这种做法把吉利推向一个新的竞争格局。

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吉利汽车销量辆,同比增长1%,环比增长14%,其中缤越10月销量辆,该车目前累计销量已突破13万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atea.com/xytbz/11042.html